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购物车
    0

    创新驱动的“安徽路径”

    信息发布者:消遥子张
    2017-03-20 20:49:11   转载
    创新驱动的“安徽路径”

      创新型省份建设“1+6”政策解读

      建设创新安徽、加快转型发展,是我省核心发展战略。去年11月,科技部同意我省为全国第二个国家创新型试点省份。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改革攻坚“双轮驱动”,省委、省政府今年先后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意见》及6个配套政策,为我省创新型省份建设绘出宏伟蓝图。

      《意见》明确创新驱动“方向标”

    创新型省份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融合发展要围绕省主导产业,支持重点新产品开发;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打造2个至3个特色新兴产业;实施科技应用示范和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产业开放发展要加快“引进来”“走出去”步伐,支持皖企在海外设立、收购研发机构,或国内外企业和单位在我省设立研发机构。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大中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培育壮大科技“小巨人”企业和自主品牌,设立政府主导的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参股扶持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

      完善区域创新布局。放大合芜蚌试验区龙头效应,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开展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加快创新型园区和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全省科技条件共享共用平台。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企业体制机制,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强化金融支撑,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绩效,推进政策创新和落实,弘扬创新文化。

      强化责任落实。明确责任,建立省抓推进、市县为主、部门服务的责任体系;强化评价,建立市、县创新能力评价制度,并将结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

      《意见》亮点很多,体现出来的导向是颠覆性的。其中,最大亮点就是更加突出改革精神,着力强化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在推进创新中的引导作用,实现“四大转变”:变传统科技评审立项支持为后补助和奖励支持,变科技专项经费切块支持为按市场机制竞争择优支持,变政府组织专家评价为市场化、社会化第三方评价,变科技资源分散分割为共建共享、协同创新。此外,更加突出问题导向,针对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更加突出产业和企业,科技创新定位在重点支撑实体经济发展。更加突出创新活力,把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作为重要举措。更加突出推进机制,建立“企业愿意干、政府再支持”“市县愿意干、省里再支持”的工作机制。

      6大配套政策“保驾护航”

    创新能力

      每年拿出上亿元资金,重点支持骨干企业研发平台、引进研发机构、产业技术研究院、境外研发机构、国家级研发平台以及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配套。

      由企业主体投入建设与新认定的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质检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省、市(或县)分别一次性奖励3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

      省、市(或县)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购置用于研发的关键仪器设备,分别按其年度实际支出额的15%予以补助。

      对企业牵头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等重大项目,省、市(或县)按国家下拨经费的5%至10%比例分别予以补助。

      【亮点解读】

      省科技厅计划处处长刘旭:

      创新能力建设,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为支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我省在整合原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7亿元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再由省财政增加3亿元,设立总额10亿元的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资金,用于保障创新型省份建设“1+6”政策落实。为确保专项资金用到“刀刃” 上,我省对资金投入方式作出明确规定:专项资金主要采取合同管理、参股投资、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创业投资、绩效挂钩、担保等多种扶持方式,改变以往项目扶持为主的方式;突出绩效评价,强调企业、人才根据市场需求自由选择创新方向,先行投入,专项资金对于绩效优秀的企业、平台给予重点支持;突出杠杆作用,鼓励企业主动投入,引导社会资金广泛参与,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

    后补助

      对企业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首次(批)在市场推广应用并获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分别给予30万元至100万元的研发“后补助”。

      【亮点解读】

      省科技厅计划处处长刘旭:

      当今世界,产品为王。国家级重点新产品技术含量最高,最能反映创新能力。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研发“后补助”,一改前期立项支持不确定因素多的弊病,实际上更能突出绩效评价,更能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调动企业积极性,使其主动提升创新能力,打造更多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而企业获得的省创新型省份建设后补助资金,也必须专项用于新产品再开发。

    创新创业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兼职在本省从事科技创业、成果转化等活动,由此产生的收入归个人所有。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设立科技创业岗,让科技人员专职从事科技创业、成果转化等活动。

      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创办的科技型企业,其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可按至少50%、最多70%比例折算为技术股份。

      鼓励市、县针对科技人员探索开展企业股权、期权、分红等奖励试点。

      【亮点解读】

      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处副调研员王聿然:

      鼓励科技人员兼职、在岗创业,放宽职务发明成果处置、收益权,让科技人员入股、拿期权,可以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在具体规定中,还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将职务发明成果转化、转让等受益中单位留成部分,按至少60%、最多95%的比例划归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及其团队;允许在引进的科技领军型人才和创业团队创办的科技型企业中,将地方国有股份3年内分红的一定比例(不超过50%)以及按投入时约定的固定回报方式退出的超出部分,用于奖励科技领军型人才和创业团队。

    人才团队

      面向全球公开招引科技团队,每年安排1亿元作为省扶持资金,支持10个科技团队来皖创新创业,对每个团队出资参股1000万元,企业注册地所在市同时给予不少于1000万元支持。

      科技团队创办的企业5年内在国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成功上市的,省扶持资金在企业中所占股份全部奖励给团队成员。

      【亮点解读】

      省科技厅对外科技合作处副处长董文君:

      省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资金,专门扶持省外、境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皖创新创业。与过去单个引进人才不同的是,这次引进的是整个高层次科技团队,既包括科技领军人物,也包括管理、经营人才。科技团队可以其携带的成熟科技成果、高新技术产品、资金及研发技能、管理经验等人力资本入股,直接投入生产后可以很快成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

    仪器共享

      对向社会开放服务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拥有单位,由省里按其出租仪器设备年度收入的2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对使用单位,由所在市或县按其租用仪器设备年度支出的2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30万元。

      【亮点解读】

      省科技厅条件财务处副调研员査显胜:

      对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实行“双向补助”,是我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一大创举,补助资金将用于仪器设备的更新、维护和运行等。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不仅有利于整合分散的科技资源,避免重复购买和浪费,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而且有利于提升中小微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加速我省整个创新平台和创新体系建设。

    能力评价

      评价指标注重实体经济发展,注重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评价数据来源于省统计、商务、科技等部门,评价结果纳入对市、县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

      【亮点解读】

      省科技厅计划处处长刘旭:

      科学的能力评价体系,可以激活市县的创新动力。新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将市场认同、贡献度直接与引导研发投入,与产品销售额、税收,与取得发明专利等指标挂钩;第三方评价数据直接由科技部门向统计等部门调取,对未纳入法定统计的规下企业由权威第三方中介机构依法提供评估报告,谁给数据谁负责,这样评价起来更加客观、公正、简便。

      【名词解释】

      创新型省份建设“1+6”政策

      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创新安徽,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省委、省政府今年2月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意见》。为保障《意见》落实,省政府办公厅随后印发6个配套文件:《安徽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计划实施细则(试行)》《安徽省重点新产品研发后补助实施细则 (试行)》《安徽省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实施细则(试行)》《安徽省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皖创新创业实施细则(试行)》《安徽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共用补助实施细则(试行)》《安徽省市县创新能力评价实施细则(试行)》。1份《意见》及6个配套文件,简称创新型省份建设“1+6”政策。

    改革激活第一生产力

      ——对话省科技厅厅长徐根应

      记者:与过去相比,“1+6”政策有哪些突出亮点?

      徐根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1+6”政策突出将合芜蚌试验区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拓展到全省,突出使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突出产业、企业、城市、体系和政策环境“五位一体”建设,实现从传统科技评审立项支持到后补助和奖励支持等“四个转变”。

      “1+6”政策,从科技计划体制到项目支持机制,从经费管理体制到评价补助机制,从推进工作体制到上下联动机制,对过去科技工作推进、支持、管理和服务方式进行前所未有的颠覆性、突破性改革。通过改革,科技部门的权没了、事多了、责任大了,这既是科技管理本身的改革,又是工作职能的转变,更是管理方法的创新、工作作风的转变。

      记者:“1+6”政策,建立哪些新的激励机制?

      徐根应:建立新的支持机制,即“企业愿意干、政府就支持,市县愿意干、省里再支持”,由过去科技部门先立项、拨款,企业再做项目、搞研发,向企业先投入、市场再评价、市县先补助、省里后补助,只认条件和绩效转变。建立新的导向机制,变水平导向为贡献导向,由过去自由申报、专家评审、注重项目自身科技含量和水平,向合同管理、绩效评价、注重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转变。建立新的评价机制,变专家评审为第三方评价,无论科技项目、人才团队、创新机构,由过去企业申报、部门盖章、科技部门再予认定,向依据市场认同、贡献度和第三方数据评价绩效,根据绩效评价结果给予支持转变。建立新的联动机制,针对科技工作上重下轻“倒三角”问题,建立“省抓推动、市县为主、部门服务”责任体系,强化市县推进主体责任。建立新的政策效应放大机制,由过去专项资金切块分配到市,向现在的不分地域、大小、身份,一律按市场机制竞争择优支持转变,鼓励在创新发展中当龙头、扛大头、走前头。

      记者:如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徐根应: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决定,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选择部分中央级事业单位,开展为期一年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作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我省将抓住这一国家政策试点的机遇,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允许采取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转移转化科技成果,让科技人员持有股权期权。同时,探索把中央试点政策拓展到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乃至于国有企业。

      记者:“1+6”政策出台以来,取得哪些重要成果?

      徐根应:在改革推进上,目前已在全球对接高层次人才团队140个,新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9人,总数达158人,居全国第7位;新获批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5项,总数达22项;在全省4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联络员制度,7个市出台建设方案,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2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成为科技中试、人才聚集、企业孵化的中心。在创新指标上,1月至5月,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35.4%,较上年底提升0.2个百分点;量子通信南北干线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47家,总数达2264家,成为省主导产业和各市首位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申请、获授权发明专利同比分别增长74.8%和31.6%,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七位、第八位。

    专家视点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目前,建设创新安徽、加快转型发展,已成为我省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 “1+6”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安徽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导,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导转变。新政策各项补助奖励直接指向企业,更加突出以企业为中心,更能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强化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可以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活科研人员创造性,促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开放发展。仪器共享、建立新型产学研用实体,也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实现开放联合创新。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研究员 范志超

      “1+6”政策的出台,意味着安徽摒弃以资源消耗和规模扩张为主的依附性发展老路,坚持走依靠科技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转型调整新路。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要素,“1+6”政策更加注重人才团队的培养和引进,把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作为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要举措。新政全面取消科技项目申报、评审、审批,取消科技管理行政自由裁量权,变水平导向为贡献导向,变专家评审为第三方评价,变科技资源分散分割为共建共享、协同创新,这一系列举措将能促进安徽自主创新能力的极大提升。

      ——中科大公共实验中心实验师 周宏敏

    企业声音

      “1+6”政策,对企业来说很实用,企业申报补助非常简单,可操作性强,可以大大促进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和创新能力投入。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资金,更加看重市场认同、贡献度和第三方数据评价绩效,取得实实在在创新成果的企业将能获得“真金白银”补助。比如,购置关键仪器设备,江汽可申请300 万元至400万元补助;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这一块能拿到400万元至500万元补助。国家重点新产品“后补助”,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补助,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双向补助等政策,将会促进整个社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江淮汽车公司技术中心科技管理部部长 李传斌

      “1+6”政策以企业为主体,对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给予补助,在大大减轻企业负担的同时,可以鼓励企业继续扩大研发投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创新产品,也能更多地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新政建立“企业愿意干、政府就支持,市县愿意干、省里再支持”的机制,可以更好地引导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创新发展中争当龙头、扛大头、走前头。新政还鼓励对科技人员探索开展企业股权、期权、分红等奖励试点,让科技人员拥有股权、期权,可以进一步为创新创造松绑加力,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